福安宮簡介


福安宮位據台灣南端車城邑之西郊,廟背大海,東朝四重溪,南依龜山,北接里龍山嶺,形似環抱,鍾靈毓秀,氣勢雄偉,誠謂福神降靈濟世之聖域。 今之福安宮殿後海濱,古時為「鐵錠港」,三、四百年前,早期先民多自福建泉州沿海地區,渡台移民抵台南安平,再轉南台灣墾殖拓荒,由此「鐵錠港」上岸。據當地耆老傳敍:「古早時代,大帆船由唐山載貨抵達台南安平港後,再散裝小型的「貨物船」,經達鐵錠港集貨,再轉運南台灣各地」。

當時本地可謂為小型的轉口船塢碼頭,亦為南台灣開發史上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當時本地未開發之前,荒煙蔓草一片,瘟疫瘴癘橫患,先民墾殖斯土為艱辛萬難,不堪瘴霧瀰漫瘟疫肆瘧,先民為求平安康泰,謀議雕塑「土地公」神像庇祐群黎,由於當時先民大部分來自泉州晉江等地,因此憑依祖居「土地公」的神態相貌雕塑,奉祀今已有三、四百年之久。




車城福安宮開基「福德正神」奠基濟世,期間幾經年代歲月轉替,惟「福德正神—土地公」神恩浩蕩立千秋萬世而不墜,其自清初康熙壬寅年(公元一六六二年),本邑先民使初搭建茅舍奉祀,至今已有三百餘年歷史,當地百姓虔誠供奉朝夕膜拜,鴻蒙「福德正神」威靈顯赫,消災除癘,濟困扶厄,福澤蒼黎。迨至嘉慶年間,經邑民募資加以整修,易其名曰「福安廟」。然歲月推移,更經歷多次維修與整建,「福德正神」恆庇眾生,福蔭黎庶,敦化民俗,匡正人心之靈蹟足以千萬計,復於民國四十年再度募資改建,迨至民國四十六年孟冬始告竣工,並定稱廟名為「福安宮」。



民國六十九年擴建三進六樓的廟殿建築,於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底大殿工程竣工,同年農曆十一月初九日丑時入火安座,終使宮殿美輪美奐而巍然屹立,其廟貌宏觀規模堪稱全台第一。
隨著台灣經濟發展,南台灣墾丁國家公園的開發與觀光建設,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開展,成為世界聞名的風景區,前往渡假遊覽的中外遊客,路過此地,都想進來參觀膜拜祈福保平安,「福德正神」靈驗顯化,賜福眾生,十方善男信女虔誠致敬得以感召,求福得福,求財得財,因而「福安宮」成為香火鼎盛,信徒眾多,全國最聞名的「土地公」大廟。


本宮廟整體興建工程,採用我國北方傳統式之宮殿構造,其建築分三進,皆為高樓建築(六樓)前殿五門配兩閣,北為啟明,南為長庚,正殿奉祀主神「福德正神」,配祀「太陽星君」與「註生娘娘」,四樓奉祀「觀世音菩薩」暨「文疏師利菩薩」、「藥師佛」,六樓前殿為太歲殿奉祀「太歲星君」,六樓大殿為凌霄寶殿奉祀「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廟殿正面左、右兩廂樓上,左為鐘樓,右為鼓樓。業已於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底竣工,同年農曆十一月初九日丑時入火安座。

第二期為「香客大樓」工程,以因應全省各地前來進香之香客住宿方便,興建現代化且設備達水準之地下一層地上七層大樓一棟,第一層為餐廳,第二、七層為香客房間,並附設大型停車場,可容納遊覽車五十輛,工程款預算為新台幣貳億元,已全部完工,正啟用供遠道香客住宿方便。

第三期為宗教傳統文物之典藏與宣化,配合現代化設計於廟埕南側興建地下一層,地上五層文化館,(地建一百坪),工程計為新台幣壹億貳仟萬元,該工程於民國一○二年(二○一三)年竣工,於民國一○四年中秋開始文化館一樓提供福伯發財金與福安宮吉祥物和紀念品結緣服務,近期著手規劃周圍宮殿式圍牆及公園化、綠化工程,供香客作為最佳休憩勝地,該工程如蒙善男信女鼎誠捐輸可望銜接香客大樓興建完竣後進行,瞻望未來「福安宮」能成為朝聖、休憩之勝境,則將俾益全國香客無窮矣。
footer